岂能任由盲盒营销游荡于监管盲区

最新信息

岂能任由盲盒营销游荡于监管盲区
2022-09-11 10:42:00
文/时言平
  不知从何时起,市场刮起“盲盒营销”风。这种在事先不告知商品确定型号、款式或者服务内容的情况下,以消费者在特定范围内随机抽取的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不仅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也深受商家们追捧。一时间,呈现出“万物皆可盲盒”的局面。
  先是购买玩具、手办随机抽款式,以“隐藏款”吸引消费者多购买。这般新鲜的玩法,让不少年轻人沉迷其中,“停不下来”,从而带动商品的销量。或正是这种营销手段“搞花头”让商家看到“有赚头”,越来越多的产品推出盲盒营销,服装、零食、电子产品……就连文具、书籍也玩起了盲盒营销。
  然而,时兴的盲盒营销,正逐渐异变成不良商家欺诈消费者的狂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奔着盲盒的“惊喜”而去,收到的却往往是失望。《法治日报》调查发现,网络盲盒中充斥着虚假宣传,“19.9元用上华为手机”“9.9元搏一搏”“开盒必中苹果产品”……商家用这些话术诱导用户消费,可用户花几十元乃至数千元购买的盲盒,打开后可能只是一个耳挖勺。此外,抽奖概率不靠谱、抽中奖品不发货、价值不符、货不对板不能退款等情况也被诸多消费者吐槽。
  利用消费者的博彩心态,通过制造不确定来刺激消费者的投机心理,从而刺激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以谋求利益。盲盒营销的购物游戏,在信息不对称和价格不透明的迷雾中,成为消费的陷阱。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这很显然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商家作为这场博彩游戏的庄家,是他们在操控一切,盲盒里有什么、抽中“惊喜”的概率有多大,甚至到底有没有所谓“隐藏款”,对于消费者而言,都处于未知的状态。如此,盲盒营销很容易成为一桩桩“割韭菜”的骗局。
  当然,这也并非要完全否定盲盒营销这种方式,只是应该在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就连买彩票,都会公布中奖率,开奖都需要公证员公正。但盲盒营销,基本上都是商家说了算,甚至大多数时候,根本就没有规则。商品的成本是多少,中奖的概率有多大,盲盒不是盲区,不透明的交易环境很容易成为滋生欺诈的温床。越来越多商家玩起盲盒营销,其用意恐怕并非给消费者带来新奇的消费体验,而是为了挖好陷阱等待“大冤种”的到来。而这,无疑将对市场秩序带来冲击,让消费者权益蒙受损失。
  有着中国“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玛特,就曾因“隐藏款”不透明深受玩家诟病。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还曾对其没有在销售过程中公示奖品的获得概率和奖品数量开出罚单,处罚依据是违反《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但这,也只是单一处罚案例,泡泡玛特并未因此开始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交易机制。可见,小小的罚单并不能抑制其利用盲盒收割消费者的冲动。而要彻底扫除盲盒营销制造的盲区,防止消费者因盲目而上当受骗,关键还是得从制度层面进行全面规范,只有这样,乱象才能够得以矫正,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呵护。
  为了清理盲盒营销的盲区,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发布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拟要求盲盒应当公示抽取规则、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禁止经营者通过后台操纵改变抽取结果,以及随意调整抽取概率。同时“鼓励建立保底机制,通过设立抽取金额和次数上线,引导理性消费”。相信规范指引落地之后,盲盒营销的乱象可以得到遏制,有了这道“紧箍咒”,在盲区裸奔的盲盒营销也就能够回归正途。
  盲盒不能“瞎搞”,以规则驱除盲盒迷雾,消费者才能够免于掉进坑里、误入陷阱。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应该摒弃博彩心态,不能盲从潮流,更不能盲目进入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只有理性消费,才不至于成为无良商家的猎物。只有做到消费前多点防备心,上当后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消费权益,盲盒营销的乱象才会越来越少,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新业态要有新产品、新服务,更要主动营造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生态。如果老是打“擦边球”,试图游走于监管盲区以欺骗消费者获利,那么等待它们的必然是监管的“亮剑”,也终将会被追求公平有序的市场生态所淘汰。利用人性的弱点,掏空消费者的口袋,这样的“新业态”,站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而言,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更不该成为资本和市场的宠儿,应该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和更大力度的监管。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岂能任由盲盒营销游荡于监管盲区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